Kenomica,
Hi~有些日子没联系了。听闻你在实习之中,虽然起早贪黑,却也颇为自得。作为白丁一个,以后要向你讨教的啦~此邮是近日心中偶有所感而乱涂的。
那日一别之后,我又踏回了在实验室了无生趣地消磨大四光阴的日子。终日囚于斗室,不能便离;日子被硬生生切成十分钟或者半小时的碎片,只能望之兴叹。
不过这倒还好,毕竟也就几个月的事情,熬一熬便能到头。上次北大之会,大概是我初次在这么少人的情形下小聚,我也并不曾十分地在心。后来到了餐厅席间、归去路上,便有些觉得自己总是沉寂,只是聆听,无话可说的局面。以及你问及我的近况,我或许也显得冷淡,一种倦态和不能融合的感觉。
其实我也不愿这样。但自幼以来的种种,赋予了我内向而自我抒发的性格倾向,心中的波澜和峰谷也往往形诸笔端,而难于在一群人之中表达。经常是有一二友人时,能够相互面对时滔滔不绝,纵横而论;而如果是有三五个、七八个甚至更多人在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时,我倒倾向于清静和缄默……那样的喧哗,我能感受到个中其乐融融的氛围,但却也深感难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群人相谈,总有一些话题制造者,然后大家接力,或者延伸、转移到别处,自己引领下几分钟的潮流。在这匆忙的流变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总是很慢——是的,确实很慢。我不是一个敏捷的人,也谈不上敏锐,至多只是有点敏感、易于感觉罢了……于是就只能沉默,即使偶尔能有一两句也瞬间沉没,没有回答没有评价,话题甚至会直接跳入下一个。类似于群里的消息那样。
我们群里有人说过,他选择这里,只是为了能在物质上解放自己,志不在此。即使这样,也难以选择一直一个人行走吧。但如果是因为反应力迟钝、知道的杂事少之类的原因而疏于话题,使得表面看来与大家在一起时爱理不理、懒于应答,那真的是很遗憾的事。
这也是经年来一直困惑着我的;本科阶段因为课业繁忙,班级间重组又较频繁,各人之间除了室友,本身也没啥关联,所以这个与众人同乐的问题,倒也还不成问题。可是今后显然不是这样的局面。我也有融入的渴望,但是总感到不得其门而入。如果是建立在共同爱好或者话题基础上的话自然不错,可惜——众人热衷的诸如杀这样的活动,我这边却很少有人玩,而这个没有气氛的话搞起来比念书还枯燥;众人熟识的北京各项风土,我虽然在京四年,却深居简出,而且客观上远在五环,不可能日常奔走;如此等等。
自然,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可以日渐了解;但反求诸己,我要为了一个合理(如果不必令人印象深刻或者交口称赞)的群体中形象而作出何种程度的改变呢?我说服自己学杀,迄今不满十局,难道仅仅为此要违背自己的本心,去网杀训练(我这边CERNET连那些服务器貌似还连不上,得用公网代理)?就因为它是传说中的社交技能,我要耗费时间来精进之,哪怕本来即使用来看电影、增进对世界的感受也可以的?……如果答案肯定,也许我确实要把它当作一件正事而非消遣来对待的了。
我不是个特别喜欢计划的人,但拜我的不完整成长经历所赐,加上几番辗转,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也许对一个有着健全身心的人来说,奋斗的引擎一旦开始轰鸣,他的人生便没有遗憾可言;但我不然——即使奋斗,也不可能倾尽全力,否则就是自灭的开始。两三年前我还有一个科研梦,到现在在天朝冰冷的现实面前,它们都不再可行。而在最终不折腾之前,这一程我想走得不那么曲折……可惜仍然是:“虽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一群人在一起,我进不去。
貌似我写的有够散漫,而且冗赘不通了。只是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云烟似梦,一切都看着那样地宁静……纵使想到时,我的内心会波涛汹涌,会有万千言语,对面相逢之际,却也只是静静地凝望。我好想如大家那样张开双臂与阳光相拥,却常常只是默默地随着这客船漂流,在一个角落品尝太阳耀眼的光芒。
祝 好
谢亦萧
2010.4.29 子夜 于 绛逸阁
Justyre
Apr 29th at Cab of Justyre
Search This Blog
Friday, April 30, 2010
Friday, April 23, 2010
给田涯兄的回信
个人简介
本人谢亦萧,生于1989年9月,系苏南镇江人氏。寒窗十载,北上京师,入读清华。因缘际会,考研侥幸得成,将于今秋入北大光华金融系,以继学业。性沉澹,交游非广,但喜与一二挚友唔言一室之内,即得自足。
答先生问
1.首先,社会上一些关于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评论说我们这一代是最叛逆的一代、是不负责任的一代,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不晓得其他八零后的太多状况。就像这个调查,本来写明了是要调查八零后“天之焦子”如何为住房、事业等困扰而挣扎的,但个人简介所举的两位(田先生与黄先生)似乎都是小康或成功人士;恕本人眼拙,没能看出此次采访对象的代表性。
至于叛逆或者不负责任的一代,我怎么觉得90后更加应当获此殊荣呢?而且戴帽子这种事情,从来都只是只值得一笑而过的谈资嚼舌根而已,我没能看出它值得详细讨论并出一本书的价值,还望高人指教。
2.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到2010年大多数已经步入社会,在此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社会工作当中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本人尚未步入社会,不能妄加揣测。有人说我们是未来的中坚,这是废话。前人退下来,自然要有人接班,不是中坚是什么?有人说我们会革新思想,我倒觉得90后也许更当此任。生活困苦者大有人在,但正如山西某位煤业领导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这些劳动者的素质远远不符合要求,亟待提高”,都应当回家再温三年书才是正经。
当然,一些成功人士会成为当代优秀的资本管理者,这与过去的资本家自然是不同的,因为更加懂得忽悠和胡萝卜的重要性,懂得不因小失大,懂得有奶的哲学,和永远与国家政府保持亲密联系的重要性。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精英。
精英们现在过得相当幸福吧,而我未来没准也会被精英。对此我表示遗憾。
3.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的这几年当中给您最大的感触或收获是什么呢?
这段时间对本人而言尚不存在……遂跳过,十分抱歉。
4.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就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走出校门觉得学校所学的东西和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差别?
看起来不回答工作相关的所有问题是很不合适的。那么我就说下畅想吧。
我预期我从事的工作会是研究生相关的(经济金融方面),但不是本科专业相关(数学物理)。社会上学的更直接有用,学校里学的除了扯淡和唱高调、浪费时间,其他都是内化为能力和基础,需要厚积薄发地来暗中起作用。
5.我们这一代人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一代人,您觉得网络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明确下,我保留90后可能才是触网最多人群的个人观点。
网络是个大杂烩,本来是谁有钱谁大爷,但是天朝的情况有别,实际上是谁有权谁大爷。众多小民或者安于网游交友与A片,或者就是基金炒股泪涟涟。但这只是小民;大爷们不这么玩。下个什么通知,就能勒索一批孝敬,否则给不识相的网站不备案、给墙、给重定向,或者直接封杀。如此等等,我也懒得评说,也不敢详说,请大家理解吧。
简言之,网络让我知道了墙的存在,以及墙外的世界是如何不同。作为一名非五毛非网特非愤青非新左、不排日不哈日不反美不亲美、坚信帝国主义存在、无视天朝意识形态的小民,我只是觉得,网络社会很有趣,各路神仙很和谐。
6.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与上一代或者下一代有什么明显区别?
上一代人: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搞一套房啥的。
这一代人:上述可能性限于成功人士与投机者。
下一代人:如果北京等地房市成功崩盘,天朝泡沫化为乌有(其实应当说是被席卷而去),中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90后们的爹妈的状态直接决定了90后的生存状态。当然,非主流人士或许会成为主流,这谁也说不好。
7.您觉得这个时代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缺的是物质还是精神?为什么?
本人缺物质。有了物质才能谈精神,虽然并非有了物质的人有兴趣谈精神——他们也许更加热衷于把妹,比如女秘书或者什么的。
没有物质的人追求精神,我钦佩,但无法用实践方式追随之。现在还有父母,古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不觉得它太落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可不想尝尝这种味道。
8.您现在的生活是否有压力?而压力又来自何处?
有压力。压力来自这么多问题我居然才答了一半不到……还有就是,缺物质,还难以自我掌控命运。不过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9.日常生活中您坚持做得最多的一件有意义事情是什么?
自省。孔夫子曰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您旅行的时候最喜欢带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
老实说我目前还没搞数码相机,所以估计以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是相机。目前,应该是眼睛吧。
什么,这不能算?我想想……那就是纸笔吧。没得相机,只能将见闻思感,形诸笔端了。虽然不精准,却是一次性消遣的好方式,就像日记一样,写了一般再也不看。
11.假如2012年真是世界末日的话,那么剩下有限的时间里您会做什么?
首先,要谈场恋爱,而且一定要带实质阶段的那种。生而为人,就这么一个人赤条条来去,也未免太杯具了。然后婚之,有子,抚养,享天伦之乐(虽然不会有几天了)……
其次,要尽可能地环游世界。在地球毁灭之前看看传说中的各种传说,要不没机会了。
其三,跑到日本去体验生活。原因?没想好,就是想去。在那里等到快灭亡前一天,动手手刃日本男,拣形容猥琐的来,一个够本,两个赚一个。当然要在能保护好老婆孩子的情况下……或者把他们放在另一处?送到火星避难区先吧。
12.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人生如此,有啥可以后悔的呢?
13.您最伤痛的事情是什么?
丧亲。
14.您觉得自己做什么最具有成就感?
征服鸟语。
15.您最喜欢异性身上什么品质呢?
与我形异而神似。
16.您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爱情:知我心者,亦以真心示我。
婚姻: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七十年不痒。
17.您觉得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和东西是什么?
人:亲人。
物:生命。
18.如果让您重新选择的话,您希望自己去做什么?
做现在做的事。
19.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的话,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与妻儿周游世界。如没有妻儿,先创造之。
20.到目前为止什么对您影响最大?
知识。
21.您目前的心境是怎样?
淡定。
22.您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孤峰顶上求大道,红尘浪里取乾坤。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不矛盾。)
23.您希望别人怎么定义自己?
他是一个挺普通的人。
24.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万卷诗书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25.您最希望自己给后代留下什么?
书。
个人总结
首先评价下上面的问题。25个问题其实量很大了,所以不可能每一个都答得同样用心。这在采访中说说或许不多,但问卷调查这种形式的话就比较折腾了。
其次,这些东西对于了解生存状态,其实很有限。采访者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怎样的人生阶段,家里的条件从小时候起是啥样的,这个其实就很偏颇。而且这样采访到的80后,无非是些能用得上电脑能上得了网的样本而已,但80后的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他们中有几个人被选成了样本?这个,我只能说就事论事还行,推而广之则大谬。
末了我想探讨下出这样一本书的意义。暂且假定经济上的考虑不是采访发起人的第一想法,虽然实际情况没人知道。那么肯定希望多少反应点社会现实,让看到这本书的人能多少明白些什么,或者有些什么启发。但我看不到,从这样的设计里面我看不到能达成这项目标的东西。也许是我鄙陋了也说不定。
好了,言尽于此。这个采访耗费的时间不短,最后还未必能用上。不过这些都是沉没的时间了,我保持淡定。
谢亦萧
2010.4.12午后 于 绛逸阁
Justyre
Apr 12nd at Cab of Justyre
PS. 田涯兄的采访原件因篇幅缘故,不予附录。
本人谢亦萧,生于1989年9月,系苏南镇江人氏。寒窗十载,北上京师,入读清华。因缘际会,考研侥幸得成,将于今秋入北大光华金融系,以继学业。性沉澹,交游非广,但喜与一二挚友唔言一室之内,即得自足。
答先生问
1.首先,社会上一些关于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评论说我们这一代是最叛逆的一代、是不负责任的一代,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不晓得其他八零后的太多状况。就像这个调查,本来写明了是要调查八零后“天之焦子”如何为住房、事业等困扰而挣扎的,但个人简介所举的两位(田先生与黄先生)似乎都是小康或成功人士;恕本人眼拙,没能看出此次采访对象的代表性。
至于叛逆或者不负责任的一代,我怎么觉得90后更加应当获此殊荣呢?而且戴帽子这种事情,从来都只是只值得一笑而过的谈资嚼舌根而已,我没能看出它值得详细讨论并出一本书的价值,还望高人指教。
2.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到2010年大多数已经步入社会,在此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社会工作当中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本人尚未步入社会,不能妄加揣测。有人说我们是未来的中坚,这是废话。前人退下来,自然要有人接班,不是中坚是什么?有人说我们会革新思想,我倒觉得90后也许更当此任。生活困苦者大有人在,但正如山西某位煤业领导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这些劳动者的素质远远不符合要求,亟待提高”,都应当回家再温三年书才是正经。
当然,一些成功人士会成为当代优秀的资本管理者,这与过去的资本家自然是不同的,因为更加懂得忽悠和胡萝卜的重要性,懂得不因小失大,懂得有奶的哲学,和永远与国家政府保持亲密联系的重要性。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精英。
精英们现在过得相当幸福吧,而我未来没准也会被精英。对此我表示遗憾。
3.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的这几年当中给您最大的感触或收获是什么呢?
这段时间对本人而言尚不存在……遂跳过,十分抱歉。
4.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就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走出校门觉得学校所学的东西和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差别?
看起来不回答工作相关的所有问题是很不合适的。那么我就说下畅想吧。
我预期我从事的工作会是研究生相关的(经济金融方面),但不是本科专业相关(数学物理)。社会上学的更直接有用,学校里学的除了扯淡和唱高调、浪费时间,其他都是内化为能力和基础,需要厚积薄发地来暗中起作用。
5.我们这一代人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一代人,您觉得网络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明确下,我保留90后可能才是触网最多人群的个人观点。
网络是个大杂烩,本来是谁有钱谁大爷,但是天朝的情况有别,实际上是谁有权谁大爷。众多小民或者安于网游交友与A片,或者就是基金炒股泪涟涟。但这只是小民;大爷们不这么玩。下个什么通知,就能勒索一批孝敬,否则给不识相的网站不备案、给墙、给重定向,或者直接封杀。如此等等,我也懒得评说,也不敢详说,请大家理解吧。
简言之,网络让我知道了墙的存在,以及墙外的世界是如何不同。作为一名非五毛非网特非愤青非新左、不排日不哈日不反美不亲美、坚信帝国主义存在、无视天朝意识形态的小民,我只是觉得,网络社会很有趣,各路神仙很和谐。
6.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与上一代或者下一代有什么明显区别?
上一代人: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搞一套房啥的。
这一代人:上述可能性限于成功人士与投机者。
下一代人:如果北京等地房市成功崩盘,天朝泡沫化为乌有(其实应当说是被席卷而去),中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90后们的爹妈的状态直接决定了90后的生存状态。当然,非主流人士或许会成为主流,这谁也说不好。
7.您觉得这个时代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缺的是物质还是精神?为什么?
本人缺物质。有了物质才能谈精神,虽然并非有了物质的人有兴趣谈精神——他们也许更加热衷于把妹,比如女秘书或者什么的。
没有物质的人追求精神,我钦佩,但无法用实践方式追随之。现在还有父母,古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不觉得它太落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可不想尝尝这种味道。
8.您现在的生活是否有压力?而压力又来自何处?
有压力。压力来自这么多问题我居然才答了一半不到……还有就是,缺物质,还难以自我掌控命运。不过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9.日常生活中您坚持做得最多的一件有意义事情是什么?
自省。孔夫子曰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您旅行的时候最喜欢带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
老实说我目前还没搞数码相机,所以估计以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是相机。目前,应该是眼睛吧。
什么,这不能算?我想想……那就是纸笔吧。没得相机,只能将见闻思感,形诸笔端了。虽然不精准,却是一次性消遣的好方式,就像日记一样,写了一般再也不看。
11.假如2012年真是世界末日的话,那么剩下有限的时间里您会做什么?
首先,要谈场恋爱,而且一定要带实质阶段的那种。生而为人,就这么一个人赤条条来去,也未免太杯具了。然后婚之,有子,抚养,享天伦之乐(虽然不会有几天了)……
其次,要尽可能地环游世界。在地球毁灭之前看看传说中的各种传说,要不没机会了。
其三,跑到日本去体验生活。原因?没想好,就是想去。在那里等到快灭亡前一天,动手手刃日本男,拣形容猥琐的来,一个够本,两个赚一个。当然要在能保护好老婆孩子的情况下……或者把他们放在另一处?送到火星避难区先吧。
12.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人生如此,有啥可以后悔的呢?
13.您最伤痛的事情是什么?
丧亲。
14.您觉得自己做什么最具有成就感?
征服鸟语。
15.您最喜欢异性身上什么品质呢?
与我形异而神似。
16.您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爱情:知我心者,亦以真心示我。
婚姻: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七十年不痒。
17.您觉得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和东西是什么?
人:亲人。
物:生命。
18.如果让您重新选择的话,您希望自己去做什么?
做现在做的事。
19.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的话,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与妻儿周游世界。如没有妻儿,先创造之。
20.到目前为止什么对您影响最大?
知识。
21.您目前的心境是怎样?
淡定。
22.您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孤峰顶上求大道,红尘浪里取乾坤。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不矛盾。)
23.您希望别人怎么定义自己?
他是一个挺普通的人。
24.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万卷诗书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25.您最希望自己给后代留下什么?
书。
个人总结
首先评价下上面的问题。25个问题其实量很大了,所以不可能每一个都答得同样用心。这在采访中说说或许不多,但问卷调查这种形式的话就比较折腾了。
其次,这些东西对于了解生存状态,其实很有限。采访者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怎样的人生阶段,家里的条件从小时候起是啥样的,这个其实就很偏颇。而且这样采访到的80后,无非是些能用得上电脑能上得了网的样本而已,但80后的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他们中有几个人被选成了样本?这个,我只能说就事论事还行,推而广之则大谬。
末了我想探讨下出这样一本书的意义。暂且假定经济上的考虑不是采访发起人的第一想法,虽然实际情况没人知道。那么肯定希望多少反应点社会现实,让看到这本书的人能多少明白些什么,或者有些什么启发。但我看不到,从这样的设计里面我看不到能达成这项目标的东西。也许是我鄙陋了也说不定。
好了,言尽于此。这个采访耗费的时间不短,最后还未必能用上。不过这些都是沉没的时间了,我保持淡定。
谢亦萧
2010.4.12午后 于 绛逸阁
Justyre
Apr 12nd at Cab of Justyre
PS. 田涯兄的采访原件因篇幅缘故,不予附录。
河东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谚,取字面义
近来忙于毕设,终日被师兄拴在实验室里,竟未能上网;今日上坛一看,原来已经有好多大大将经验列示后来人了。本来我颇为踌躇,因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怎样看都更像是小可能性的事件,而非足以传授的心得;不过既然曾经走过,便是因缘,落下一笔也好。只是在此明示读者们:将此文作一经历而观即可,不宜视为经验模仿,因为“凡有志者,必得其道”。
我本江苏人,高考入京城某数理科学班学习。四年里,本业数学和物理,随大流磕磕绊绊,好歹把代数几何和四大力学之类的课都过了;又出于中学的兴趣,自修选修了化学的无机有机、生物的生化分子细胞诸课程。不过我不是传说中的牛人,只是中学里就听闻西洋之大学有通才教育之传统,便想着大学期间能多有涉猎也好。结果是,东西似乎听过不少,但考完大抵就忘了;课固然都一次便过,但成绩平平,到推研和出国的当儿看看,学分绩其实挺悬乎的。不过我无所谓,因为至少走过路过、没有错过了。
但这样终究不是法,因我并非家境殷实、将来想干啥就能干啥之辈,柴米油盐的考量还是要自己一力承担的;科研的梦想虽然看着华丽,但才智与成绩所限,要在牛人堆里混出来怕是永远难见天日。想来大学也算便尝了理、工(电子与编程初步)、文之类的滋味,是时候想想未来的道路了。于是便想到,时下正是次贷危机余波未了之际,抄底的话也许能有一线生机,于是便邯郸学步地模仿着美利坚那巴菲特前辈,逆市而入,想从金融这里分一杯羹吃。
到此还请诸君勿哂,这确实是本人光华梦的发端,类似于白日梦级别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也许是大多数梦想着金银财富滚滚来的人们,都只是把这种想法放在梦里独自幻想了罢。
这一想法在去年九月确立。此前一月,外祖父遽然西去,本非兴旺之家,霎时阴惨凄惶。祭奠未及,滴血明志。发愿穷尽大四不足一年之光阴,精卫填海,悬命以赴。光华之梦,如此乃定。
谋定而后动,所谓“行胜于言”,校风谆谆,今犹在耳。只是经济金融,基础为零;数学英语,尚可应付。九月离初试之一月初,尚余四月。先以朱善利之书草草扫盲,又以平新乔之十八讲日夜相煎;尚有生物实验室之工作纠结,恨不能分身各各,有如齐天大圣之神通。统计不通,本科未学,赖谷歌、维基而自解,惭愧至极。数学只学过抽象层面,但不通计算,自十月中下旬启用陈文灯之指南,用且仅用此书;陈先生所谓“孤峰顶上求大道,红尘浪里取乾坤”之句,于我心深有戚戚,正所谓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红尘翻滚、浮云笑看碌碌,呵呵,将来想来大抵也是颇为激荡的罢。政治准备自十一月中旬始,沉迷于教育部之红宝砖头一册而不能自拔,吐血数升,“郁郁佳城,中有碧血”,大抵如是。英语完全未准备。
上述为初试。试毕,觉得希望不大,尤其统计部分,甚是无底。一个寒假在忐忑中捱过,开学后等待发榜,又在三月初磨叽数日,方知侥幸以393分而入复试。此时从实验室回寝,颇有些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的感喟(此说或大不妥……)。
无论如何,还有一周左右可以准备。之前因为觉得希望不大,金融之类所看也就有限得很,现在要看的书便是有如山积。况且又是孤军奋战(数学物理系这边最牛的大抵出国、其次保研或直博,一个年级里,仅两三人考研,而且与我同方向者几乎……),精神稍一松懈,往事便将如流水而过。分分秒秒,先是博迪莫顿的金融学,觉得洋人写这种入门书就是废话多,看到三分之二果断扔了;北大三先生作的证券投资,觉得太浅、太文且遮遮掩掩,竟还大谈K线图,被羞辱,束之高阁;改看宋逢明之金工原理,心有所感,觉得“书就应当像先生这样写,三言两语,打的尽是要害”。黄达的金融精编看得没学过金融的我不明所以,只能暂弃,将来有机缘之际再看全本吧。此外再配合谷歌、维基……净是些杂七杂八、旁门左道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个有启发性的,譬如郎咸平先生08、09年的几段演讲。(所谓有“启发性”,是指我没太看懂。)
然后就去复试了,徐老师那一组,21号下午1号。进去时候直打哆嗦,在小黑凳上坐下后犹自敲鼓;所幸各位老师都很慈祥,数学问题若干加证券问题若干后就被放出来。当时感觉其实很不祥,毕竟过于本色了,到忘情处手舞足蹈、旁若无人直到被刹车……然后就回东北方向的老窝去。离开光华二号楼前,我颇为虔诚地瞻仰了一下著名的北大老子与北大壮汉两尊雕像,感受到了强烈的气场和不世出的伟岸。我的非机动爱驴也好像被感染了,回去的路上不停地吱呀吱呀跟我说着响亮的悄悄话。
诸君,我的简述到此为止了。期望在未来能向各位多有讨教,毕竟如上所言,我实在是瞎猫死耗,薄积薄发,惭愧得很,惭愧得很。
谢亦萧
2010.3.31 晨 于 绛逸阁
Justyre
Mar 31st at Cab of Justyre
----
PS1. 我曾多次尝试培养勤上论坛的习惯,比如著名的新水木、生物系的荷塘月色、还有这儿的GSMer;但这学期毕设还得在生物系做,往往会在实验室枕戈待旦,而且我的爱机似乎经不起搬动的折腾了(一搬就坏,已成台式机),所以在实验室都是弄些鸟语来养性。各位如要联系我,最快方式是往xieyixiao@gmail.com投家伙,我将尽快回投。【邮箱名意义:谢亦萧,系网上用名】
PS2. 在这所街东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园子里呆的久了,竟然一直没有前往街西的北大旁听一二课程,进一步惭愧了。虽然起意晚是一个原因,但我本应照旧去瞻仰下大师风采的。当然现在是有机会了,呵呵。四年街东,两年街西,这个,算是给标题挡(此字为通假——笔者注)式的题目的一点注脚罢。
PS3. 真诚祝福各位将来会来的朋友们,此文观后,雁过不要留声,多参考下其他学长们的经验之谈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文作一笑谈足矣。
近来忙于毕设,终日被师兄拴在实验室里,竟未能上网;今日上坛一看,原来已经有好多大大将经验列示后来人了。本来我颇为踌躇,因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怎样看都更像是小可能性的事件,而非足以传授的心得;不过既然曾经走过,便是因缘,落下一笔也好。只是在此明示读者们:将此文作一经历而观即可,不宜视为经验模仿,因为“凡有志者,必得其道”。
我本江苏人,高考入京城某数理科学班学习。四年里,本业数学和物理,随大流磕磕绊绊,好歹把代数几何和四大力学之类的课都过了;又出于中学的兴趣,自修选修了化学的无机有机、生物的生化分子细胞诸课程。不过我不是传说中的牛人,只是中学里就听闻西洋之大学有通才教育之传统,便想着大学期间能多有涉猎也好。结果是,东西似乎听过不少,但考完大抵就忘了;课固然都一次便过,但成绩平平,到推研和出国的当儿看看,学分绩其实挺悬乎的。不过我无所谓,因为至少走过路过、没有错过了。
但这样终究不是法,因我并非家境殷实、将来想干啥就能干啥之辈,柴米油盐的考量还是要自己一力承担的;科研的梦想虽然看着华丽,但才智与成绩所限,要在牛人堆里混出来怕是永远难见天日。想来大学也算便尝了理、工(电子与编程初步)、文之类的滋味,是时候想想未来的道路了。于是便想到,时下正是次贷危机余波未了之际,抄底的话也许能有一线生机,于是便邯郸学步地模仿着美利坚那巴菲特前辈,逆市而入,想从金融这里分一杯羹吃。
到此还请诸君勿哂,这确实是本人光华梦的发端,类似于白日梦级别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也许是大多数梦想着金银财富滚滚来的人们,都只是把这种想法放在梦里独自幻想了罢。
这一想法在去年九月确立。此前一月,外祖父遽然西去,本非兴旺之家,霎时阴惨凄惶。祭奠未及,滴血明志。发愿穷尽大四不足一年之光阴,精卫填海,悬命以赴。光华之梦,如此乃定。
谋定而后动,所谓“行胜于言”,校风谆谆,今犹在耳。只是经济金融,基础为零;数学英语,尚可应付。九月离初试之一月初,尚余四月。先以朱善利之书草草扫盲,又以平新乔之十八讲日夜相煎;尚有生物实验室之工作纠结,恨不能分身各各,有如齐天大圣之神通。统计不通,本科未学,赖谷歌、维基而自解,惭愧至极。数学只学过抽象层面,但不通计算,自十月中下旬启用陈文灯之指南,用且仅用此书;陈先生所谓“孤峰顶上求大道,红尘浪里取乾坤”之句,于我心深有戚戚,正所谓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红尘翻滚、浮云笑看碌碌,呵呵,将来想来大抵也是颇为激荡的罢。政治准备自十一月中旬始,沉迷于教育部之红宝砖头一册而不能自拔,吐血数升,“郁郁佳城,中有碧血”,大抵如是。英语完全未准备。
上述为初试。试毕,觉得希望不大,尤其统计部分,甚是无底。一个寒假在忐忑中捱过,开学后等待发榜,又在三月初磨叽数日,方知侥幸以393分而入复试。此时从实验室回寝,颇有些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的感喟(此说或大不妥……)。
无论如何,还有一周左右可以准备。之前因为觉得希望不大,金融之类所看也就有限得很,现在要看的书便是有如山积。况且又是孤军奋战(数学物理系这边最牛的大抵出国、其次保研或直博,一个年级里,仅两三人考研,而且与我同方向者几乎……),精神稍一松懈,往事便将如流水而过。分分秒秒,先是博迪莫顿的金融学,觉得洋人写这种入门书就是废话多,看到三分之二果断扔了;北大三先生作的证券投资,觉得太浅、太文且遮遮掩掩,竟还大谈K线图,被羞辱,束之高阁;改看宋逢明之金工原理,心有所感,觉得“书就应当像先生这样写,三言两语,打的尽是要害”。黄达的金融精编看得没学过金融的我不明所以,只能暂弃,将来有机缘之际再看全本吧。此外再配合谷歌、维基……净是些杂七杂八、旁门左道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个有启发性的,譬如郎咸平先生08、09年的几段演讲。(所谓有“启发性”,是指我没太看懂。)
然后就去复试了,徐老师那一组,21号下午1号。进去时候直打哆嗦,在小黑凳上坐下后犹自敲鼓;所幸各位老师都很慈祥,数学问题若干加证券问题若干后就被放出来。当时感觉其实很不祥,毕竟过于本色了,到忘情处手舞足蹈、旁若无人直到被刹车……然后就回东北方向的老窝去。离开光华二号楼前,我颇为虔诚地瞻仰了一下著名的北大老子与北大壮汉两尊雕像,感受到了强烈的气场和不世出的伟岸。我的非机动爱驴也好像被感染了,回去的路上不停地吱呀吱呀跟我说着响亮的悄悄话。
诸君,我的简述到此为止了。期望在未来能向各位多有讨教,毕竟如上所言,我实在是瞎猫死耗,薄积薄发,惭愧得很,惭愧得很。
谢亦萧
2010.3.31 晨 于 绛逸阁
Justyre
Mar 31st at Cab of Justyre
----
PS1. 我曾多次尝试培养勤上论坛的习惯,比如著名的新水木、生物系的荷塘月色、还有这儿的GSMer;但这学期毕设还得在生物系做,往往会在实验室枕戈待旦,而且我的爱机似乎经不起搬动的折腾了(一搬就坏,已成台式机),所以在实验室都是弄些鸟语来养性。各位如要联系我,最快方式是往xieyixiao@gmail.com投家伙,我将尽快回投。【邮箱名意义:谢亦萧,系网上用名】
PS2. 在这所街东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园子里呆的久了,竟然一直没有前往街西的北大旁听一二课程,进一步惭愧了。虽然起意晚是一个原因,但我本应照旧去瞻仰下大师风采的。当然现在是有机会了,呵呵。四年街东,两年街西,这个,算是给标题挡(此字为通假——笔者注)式的题目的一点注脚罢。
PS3. 真诚祝福各位将来会来的朋友们,此文观后,雁过不要留声,多参考下其他学长们的经验之谈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文作一笑谈足矣。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